陈华:隔离点上的消杀“勇士”



  “上午共清理消杀42间房!”

  “下午清理消杀37间房!”

  “1210房间供电线路修好了。”

  “两个房间门锁已修好。”

  这是2月19日,陈华在纽宾凯隔离点微信群里简短的汇报,他的工作效率令隔离点每一位工作人员惊叹,大家纷纷为他点赞。

  陈华是工发投集团鑫中和公司生产部负责人,在纽宾凯隔离点负责送餐和消杀,已经连续工作了18天。他也是武汉分部东西湖分校2018年秋季行政管理专科2班的在籍学员,抗疫情之余,还在坚持网络学习。

  隔离点启动时,陈华和同事一起负责送餐,三个人第一次送早餐用了一个多小时。因为是第一次在污染区工作,心里多少有些害怕,他们把餐放在各房间门口就走,有些病人没有及时取餐,最后吃到的是冷饭。第二餐,他就提议改变工作方法,一个人负责两层楼的餐,到了房间门口敲门三声,并大声喊一声“送餐啦”,等到病人答应了再去下一个房间。此后病人每餐都能吃到热腾腾的饭。陈华说:“这几天有些病人会主动站在门口迎接我们,冲着我们点个头表示感谢,我们觉得很欣慰。”

  随着转入医院的病人增加,腾出来的房间需要消杀,陈华主动站了出来,成了专职消杀队员。他入消杀组的第一天,发现指挥部准备的手动喷雾器很笨重,于是便联系朋友自费买到一台电动喷雾器捐给隔离点。新的工具使用起来轻松省力、消毒液喷洒均匀,效率大幅提升,陈华皱着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。

  隔离点共6层125个房间,其中房间面积4200㎡、公共区域1200㎡。患者住过的房间充满病毒,而且如果消杀时间过长,会影响送餐、医生查房等工作,为此陈华经常将自己的工作时间调整到晚上10点以后。

  2月19日是非常特殊的一天,这个存在了16天的疑似病人隔离点要改成发热病人首诊分流点,19日必须将百余名病人分流转移,所有房间腾空消杀,为迎接新的发热病人做准备。整整一天,各个岗位互相配合,大家的注意力不约而同地转向陈华的消杀岗位,因为消杀工作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之一。消杀工作是一项体力活,也是一项特别需要细心的活,所有病人转移后,要先进行一遍消杀,半小时后再将病人遗留的物品全部清理干净,再进行一次消杀,一小时后通风,充分通风后的房间才能开始接收病人。

  陈华没有一丝犹豫,从上午接到通知就开始干活。天气依然寒冷,他尽量把衣服穿得单薄一些,但不透气的防护服和强大的体力消耗还是让他里外的衣服都湿透了。汗水混杂着雾气一次次模糊双眼,他依然没有停止工作。每腾出一间,他就尽快地消杀一间。他知道他的工作效率会影响整个隔离点的工作进展。

  晚上,当他的工作告一段落,放下沉重的喷雾器,脱下防护服,他没有叫一声累,而是自豪地说:“我带的徒弟也当师傅了。”原来,送餐组今天换了新人李茂,他一直带着的送餐员“小徒弟”张梓梁今天也当送餐组组长了。张梓梁一直学着他的样子,提醒李茂怎么检查防护服,如何提高消杀和送餐效率。张梓梁当上小组长,陈华由衷地为他骄傲。

  陈华心细如发。在清理房间时,他有时发现一些病人个人用品遗留在客房,他便将病人的物品整理消毒后打包贴上标签转交给协调组,由他们通知家属来领取。

  隔离点性质特殊,为了减少人员流动带来感染可能性,隔离区只有送餐和消杀、医务人员可以进出,因此送餐组和消杀组各位成员身兼数职,搭起了患者与家属间的桥梁,兼职成为了特殊的“快递员”,帮助他们传递CT片、药品、生活日用品等。多技傍身的陈华不仅是“快递员”,还凭借早年考得中级电工操作证的经验当起了临时“电工”。2月13日,有两个房间跳闸,电视和插座都不能用,房内患者情绪变得很急躁。陈华和电工取得联系,详细了解清楚配电柜位置和线路分配走向后,帮忙排除了故障。房间很快恢复供电,患者连声向他道谢,简单的言语令陈华深感欣慰。“此刻自己的工作得到认可,突然感觉不到累了!祝愿所有病人早日康复!我们也好回家与亲人团聚”。

  陈华总是说自己只会做点粗活,其实不善言辞的陈华,有着非常细腻的心思。他的兄弟姐妹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参加疫情防控,近80岁的老母亲被他接到家里来小住,而他自从到隔离点后,步行十几分钟能回的家,从未回过一次。“幸好儿子寒假在家,就让他替我尽孝吧。”陈华不无遗憾地说。他在自己的朋友圈写道:疫情过后,一家人要一起好好吃一顿饭!

  面对同事的鼓励和关心,他淡淡说道:“我每天想的只有如何又好又快完成各项工作,为抗‘疫’贡献一点自己的力量。”

  一路汗水一路歌,在抗疫中,陈华用坚韧、勇敢、智慧向我们展示了令人震撼的人格光辉,他让我们相信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不是冰冷的,有这些勇敢的战士们在一线,我们的未来必定春暖花开!